不需要,富勒智能锁并不需要联网开锁。目前有5种开锁模式,除了拥有常见的指纹、密码、钥匙等开锁方式,还能使用IC卡、NFC及手机蓝牙解锁,多样化的解锁方式增强人们出行的便捷性。
指纹开锁:富勒智能锁采用的是半导体指纹头,对比常见的光学指纹头会因手指纹干湿、深浅的影响而无法识别,半导体指纹头能识别活体指纹,能采集更准确的指纹,采集速度也更快,也就是说半导体指纹头可穿透皮肤表皮层,所以网上盛传的硅胶模拟指纹在这里基本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识别活体指纹锁的好处在于指纹基本上不能被复制或者仿制,更加安全。
密码开锁:虚位密码功能——这个功能有啥用呢?比如说家里的门锁密码只有六位,可在真实密码前后加随意增加乱码,起到保护密码作用,富勒智能锁最多可输入20位密码。
钥匙开锁:这个就不多说了, 只不过富勒智能锁的锁孔没有设置在面板上面,而是锁的底部,更加保证了安全性。
IC卡开锁:富勒智能锁里面有芯片,随机配有2个IC卡,也可以用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录入信息,然后用手机就能开锁。
手机APP开锁:手机下载APP,然后用蓝牙功能直接在手机上开锁。
这几种开锁功能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已经够用了。
这个你大可以放心。家中的网络摄像头、智能门锁等设备如若遭遇黑客攻击,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目前他们推出的升级版智慧家庭系统(3.0系统),全新升级的Z-Wave网关采用了更先进的S2加密机制(有别于上一代S0加密机制)S2兼容原来的S0加密机制,并采用了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机制,免除交换密钥的风险。极大提升智慧家庭3.0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你们家的智能门锁和摄像头的安全性还是很高的。望采纳。
一直打算给家里换个智能门锁,研究了几款热门的智能门锁,最后选定了性价比比较高的“小米智能门锁”。
前阵子小米米粉节搞活动,就下单买了一个,到手价:1269元。
收到锁,安装师傅就打来电话预约安装时间。
安装过程:
门锁的安装过程可谓一波三折,那天安装师傅迟到了一个半小时。
师傅来了就先把门上的锁拆下来,然后根据门锁的尺寸开始安装小米门锁,安装了2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安装好本体,发现锁舌弹不出来,门合上后需要再反锁才能锁住门。
调试了半天,还是不行,最后确认是质量问题,需要换锁。
听说偶尔会出现这种质量问题,我的运气也太“好”了吧!
只好这么先将就用着,师傅也在他的后台上报了故障。我这边在小米商城申请售后,换货。
他们的换货流程是新锁会寄到安装师傅那,然后师傅收到后再上门重新安装。
客服第二天就打电话给我了,客服没有问锁的情况,反问我:锁影响使用吗?
后来我才知道小米的客服是外包给一个公司的,态度很不专业啊。后来我又打电话去询问情况,都是说在走流程了,却不能告知具体的换锁时间。
好不容易师傅收到新锁,预约时间再次上门。
师傅并不是把门锁整个替换,只换了中间的锁舌部分。调试了好久,好不容易装好了,测试的时候,师傅忘记装电池,我在门外锁上门后发现门打不开!钥匙在房间里!
没有电的情况下,没有钥匙是打不开的,还好小米智能门锁还有一个功能,锁底部有一个充电借口,可以用充电宝续电,这才把门打开。
安装好后,又发现一个问题,门框上没有安装卡扣,自带的卡扣比较大,导致关门后,按压门会发现有很大的间隙。无奈师傅没有带齐工具,只好预约下次再安装。
第三次师傅上门,安装了门槛卡扣,但是总是会有间隙,好不容易没有间隙,在屋内反锁的时候,要拉紧门才能旋转反锁的旋钮。
最后师傅好像也没有办法调了,只能这样了。
小米智能门锁有5种开门方式:
1、管理员模式的指纹:是门从里面被反锁了,从门外也能打开门。这种情况下,普通用户的指纹是打不开的。
2、有2把备用钥匙,用来开锁,也很好用。
3、蓝牙开锁,一定要用米家app靠近门锁才能打开,很少会用到这个功能。
4、密码开锁:设定好密码,前后可以加任意数字,只要中间连续数字包含密码就能打开,也是为了防偷窥。支持设定一次性密码。
5、NFC开锁:这个只支持安卓手机的NFC功能,没有测试。
使用体验:
现在一般都是用指纹开锁,只要把手放在门把上,指纹感应2s就可以打开门,非常方便。
反锁的方式很简单,出门把门锁上提就反锁了,可以在App里设置不反锁就报警。
门锁底部有一个充电接口,可以在电池没电或没钥匙的情况下,用充电宝来给电开门。
安全性:
很多人担心智能门锁的安全性,担心黑客入侵之类的,其实现在技术比较成熟了,小偷要是想偷你总是有办法进去的。
包括前段时间说有一种小黑盒可以用电磁开锁,网上也有人做了测试,根本是耸人听闻,现在的智能门锁的锁芯都有防盗保护,一般是打不开的。
总结:
总的来说,小米智能门锁还是比较好用的,同等功能的鹿客也要2000多块。
以前出门总是要默念:身手钥钱,现在只要带着一个手机就可以了。
科技改变生活。
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能原因:
1. 指纹锁的质量不好,开发商或生产商在生产时可能使用了廉价的元件和部件,导致它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2. 指纹识别算法不够安全,指纹识别系统有可能被黑客利用,可能通过使用假指纹或其他方式攻击,导致不当人员可以轻松地进入您的房间。
3. 其他人可能已经破解了指纹锁,例如您的房间里的其他人可能已经弄明白了指纹锁的密码,这样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打开指纹锁。
4. 安装位置不当,指纹手机应该安装在安全位置,例如光线充足、不易受损害、无法窃听、无法被拍摄的位置。
如果您遇到指纹锁打不开的问题,建议您及时更换或升级您的指纹锁,以确保您的安全和保护。
360安全指纹锁你可以考虑一下,360安全门锁镜面板、衬板和把手均选用304不锈钢锻造,较市面上90%门锁采用的锌合金材质整体坚固美观、防盗防爆。采用机械齿轮传动搭载电控锁体技术,推拉式开门,省力舒畅。内藏电子离合装置,进门后会自动反锁。采用指纹、密码、安全芯片钥匙三种开锁方式:指纹方面,采用手机电容式指纹头,拥有目前市面上最大指纹面积(15x15mm),分辨率192x192,支持生物静电识别,有效杜绝硅胶指纹膜等假指纹。支持存储100个指纹、0.5秒开锁。密码方面,在6-8位密码基础上,设置了虚位密码,可以在正确密码前后输入任意数字开门,有效防偷窥。还设计有胁迫密码,若被歹徒胁迫开门时,“360智能管家”APP会立即推送报警信息给紧急联系人。安全芯片钥匙方面,采用“双排齿轮+智能芯片”钥匙,每把钥匙拥有唯一智能芯片,内部采用强加密算法,未经主人授权的钥匙不仅无法开门,还会报警。通过门锁或APP删除钥匙后,他人捡到也无法开锁。
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纽约大学及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两枚指纹之间的局部特征普遍存在相似性,因此手机或其它设备上的那些基于指纹的安全系统,要比想象中的脆弱的多。
系统的漏洞在于,用于身份验证功能的指纹传感器并不会捕捉用户指纹的完整图形,相反,它扫描储存的只有指纹的部分区域,而且许多手机还允许用户在系统里录入多个手指的指纹。只要用户的指纹与系统里保存的区域指纹相匹配,手机就会解锁。据研究人员推测,不同人的指纹区域之间可能存在足够的相似性,足以用来制造出虚假的“超级指纹”,从而骗过手机的指纹传感器。
该研究的合著者,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Arun Ross表示,许多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均开始将指纹传感器用于用户身份验证,但手机上的指纹传感器尺寸很小,扫描录入的只有一部分指纹。为了弥补这个不足,电子设备通常会在注册过程中,要求用户录入单个手指指纹的不同区域点,以确保其中至少有一个会在身份的识别过程中与获取到的指纹图像成功匹配。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情况不妙。
“由于指纹传感器的尺寸变小,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样才能捕捉到额外的特征点,”Arun Ross说道,“如果不提高分辨率,那么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到用户指纹的独特性。研究过程中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Ross表示,研究团队目前正致力于如何解决这个突出的漏洞。其中包括需要开发出有效的反电子欺骗技术;在用户注册时谨慎挑选指纹的数量和类型;提高小型传感器的分辨率以便于提取更多特征点;提高利用了节点与纹理的识别技术;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综合方案,从而将用户的多个指纹区域结合起来。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研究组组长Nasir Memon称,“超级指纹”有点类似于一个黑客,试图用1234这种通用密码来破解PIN码(手机SIM卡的个人识别码)。
Memon表示:“1234这个密码大约有40%的几率是正确的,据我们估计,这个正确率有点高。”
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研究人员对8200枚指纹进行分析试验。通过商业指纹验证软件,研究人员每批次抽取800枚指纹,结果显示平均有92枚具备成为“超级指纹”的潜在可能性。(他们将“超级指纹”设计为在随机抽取的每个批次中,至少能够匹配于其中4%的虚假指纹。)
相反地,在800份完整的试验样本中,研究人员只发现了一枚完整的可用作“超级指纹”的人造指纹。Memon表示,“这并不奇怪,匹配部分指纹的成功率要比匹配一整枚指纹的高得多,然而大部分设备用来匹配的都是部分指纹。
研究人员对取自真实指纹图像的“超级指纹”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算法用于创建合成“超级指纹”。实验表明,人造的合成指纹匹配的可能性更高,与某些真实的指纹相比反而更能骗过安全识别系统。而由真实指纹结合制成的“超级指纹”成功匹配了系统中26%-65%的用户指纹,其成功率取决于用户储存了多少指纹图像,并设定了每次最多尝试匹配5次的限制。
用户在手机里录入的指纹越多,安全系统就越脆弱。
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工作是在模拟环境下完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造指纹技术的发展以及将电子指纹转移到实体的技术,可能导致攻击生物识别设备的可能性提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超级指纹”的高匹配度,设计值得信赖的基于指纹识别的身份认证系统正面临挑战,亟需加强方案的设计,从而利用多种因素进行身份验证,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会影响未来安全系统设计的方向。同时,Memon表示,目前使用密码解锁手机仍是安全的。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IEEE信息鉴定和安全》期刊上。
蝌蚪五线谱编译自scienceblog,译者 狗格格,转载须授权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狗格格/编译